琛涓绫
石英玻璃化学成分分析方法
ユ:2010-11-17 11:58  瑰:922
 中文名称:石英玻璃化学成分分析方法 
标准号:GB/T 3284—93
英文名称:Analytical method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quartz glass
颁布单位: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    
实施日期:1994-07-01
1 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
    本标准规定了石英玻璃化学成分分析时采用的度剂、材料和仪器,试样的制备和分解,分析步骤和结果表述方法。
    本标准适有于石英玻璃、高纯石英玻璃及其原料水晶、硅石的化学成分分析。
2  分析方法
2.1化学分析法
2.1.1  烧失量和二氧化硅的测定
2.1.1.1  方法提要和原理
    试样经硫酸和氢氟酸分解,使全部二氧化硅转化为四氟化硅而除去,其反应方程如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iO2=6HF→H2SiF6+2H2O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2SiF6→SiF4↑=2HF↑
2.1.1.2  试剂和仪器
    a. 氢氟酸(HF)2:优级纯。
    b. 硫酸溶液:1+4,优级纯。
    c. 盐酸溶液:1+1。
    d. 高纯水:二次交换水。
    e. 高温炉。
    f. 铂坩埚。
2.1.1.3  试样
    将验室样品敲成碎片或原料水淬后,取一定量碎片(粒度<5mm)置于盐酸溶液中煮沸约10min,然后用高纯水充分洗净,烘干后用玛瑙研钵研细,粒度约为0.125μm(120目),贮存于试样瓶内,备用。
2.1.1.4  分析步骤
2.1.1.4.1  试料
称取1g经1100C(烘干不少于2h的试样两份,精确至0.0001g,分别置于两个经950~1000℃ 高温灼烧恒重的铂坩埚中。
2.1.1.4.2 空白试验
除不加试料外,采用与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、试剂和用量,进行平行操作。
2.1.1.4.3  烧失量的测定
将装有试料的铂坩埚置于950℃~1000℃的高温中灼烧不少于1h,然后移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后称重,再灼烧20min,冷却,称重。反复灼烧,直至恒重。保留恒重试样A用于2.1.1.4.4的测定。
2.1.1.4.4  二氧化硅的测定
向2.1.1.4.3中得到的恒重试料A中加数滴高纯水润湿,然后加入5滴硫酸溶液和5mL氢氟酸,在80~100℃电炉上蒸发到近干,取下坩埚,冷却后用少量高纯水洗涤坩埚壁,然后再加入3mL氢氟酸,于低温电炉上蒸发至近干,用少量高纯水洗涤坩埚壁,再次蒸干后,升高温度驱尽二氧化硫。冷却后用湿滤纸擦净坩埚外壁,于950~10000C高温下灼烧30min,移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后称重,反复灼烧,直至恒重。
2.1.1.5 分析结果的表述
  烧失量是以高温烧失的质量百分比表示,按式(1)计算:
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)
式中:X——试样的烧失量,%;
m——试料质量,g;
——灼烧前坩埚和试料的质量,g;
——灼烧后坩埚和试料的质量,g;
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两位小数。
2.1.1.5.2 二氧化硅含量
二氧化硅的含量以其质量百分比表示,按式(2)计算:
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)
式中: ——试样中二氧化硅含量,%;
        m——试料质量,g;
——灼烧后坩埚和试料的质量,g;
        ——氢氟酸处理后坩埚和残渣的质量,g;
         ——空白试验的残渣质量,g。
 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两位小数。
2.1.1.6  允许差
  二氧化硅含量分析结果的允许差在0.1%之内。
2.1.2 低膨胀石英玻璃中二氧化钛的测定
2.1.2.1  方法提要
   采用硫酸和氢氟酸分解试样,在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(EDTA)络合滴定法测定。
2.1.2.2 试剂
2.1.2.2.1六次甲基四胺。
2.1.2.2.2 氢氟酸:优级纯,40%(v/v)。
2.1.2.2.3 氢氧化氨 :1+1。
2.1.2.2.4 硫酸溶液:1+1。
2.1.2.2.5 盐酸溶液:1+1。
2.1.2.2.6 乙酸锌溶液:0.01mol/L。
  称取1.6g乙酸锌,精确至0.1g,溶于少量水中,用乙酸调到pH为6,用水稀释至1000mL。
2.1.2.2.7 氧化钙标准溶液(1mg/mL):
   称取1.7848g经1050C烘干不少于1h的碳酸钙(优级纯)精确至0.0001g,置于200mL烧杯中,加少量高纯水,滴加盐酸溶液使其溶解,加热煮沸5min,冷却。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1.2.2.8 半二甲酚橙指示剂溶液:5g/L。
   称取0.5g半二甲酚橙指示剂,精确至0.1g,溶于100ml水中。
2.1.2.2.9 EDTA标准滴定溶液,0.015mol/L。
a.制备方法
 称取5.5gEDTA,精确至0.1g,溶于少量水中,用水稀释至1000mL。
b.标定方法
 吸取15.0mL浓度为1mg/mL氧化钙标准溶液,置于300mL烧杯中。用水稀释至约150mL,滴加20%的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pH约12,过量2mL,加少许钙指示剂(钙指示剂与烘干氯化钠之比为1+50,研细混匀)。以0.015mol/L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。EDTA标准滴定溶液浓度按式(3)计算:
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)
式中:c——EDTA标准滴定溶液浓度,mol/L;
m——氧化钙质量,mg;
V——滴定时消耗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。mL;
         56.08——与1.00mLEDTA标准滴定溶液[c(CaO)=1.000mol/L]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氧化钙质量。
   c.乙酸锌溶液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比
   取EDTA 标准滴定溶液10.0mL于300mL烧杯中,用水稀释至150mL左右,加1g六次甲基四胺和3~4滴半二甲酚橙指示剂,加盐酸溶液至溶液变黄,以乙酸锌溶液滴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。体积比按式(4)计算:
a=10/V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)
式中:a——每毫克乙酸锌溶液相当于EDTA 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;
V——滴定时消耗乙酸锌的体积,mL。
2.1.2.2.10 铂坩埚
2.1.2.3 样品
2.1.2.3.1 试验室样品
   供检验用的石英玻璃样品,表面不得污染,质量不少于10g。
2.1.2.3.2 试样
   按第2.1.1.3.2步骤进行。
2.1.2.4 分析步骤
2.1.2.4.1 试料
   称取0.1000g经1050C 烘干不少于1h的试样3份,精确至0.0001g,分别置于铂坩埚中。
2.1.2.4.2 空白试验
   除不加试料外,采用与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、试剂和用量,进行平行操作。
2.1.2.4.3 二氧化钛的测定
   将铂坩埚中的试料,用高纯水润湿,再加入约2mL硫酸溶液和4mL氢氟酸,于电炉上低温蒸发至除去剩余的氢氟酸,再升高温度,待冒三氧化二硫白烟10min后(不要蒸得过干)停止升温。稍冷将试液转移至300mL烧杯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约50mL,加入10.0mL0.015mol/L EDTA 标准滴定溶液,加热40~500C,加1滴半二甲酚橙指示剂,滴加氢氧化铵至溶液呈紫红色,滴加盐酸溶液数滴至溶液变黄。加热煮沸5min,冷却后,用水稀释至150mL左右,加1g六次甲基四胺喝2~3滴半二甲酚橙指示剂,滴加盐酸溶液数滴至溶液变黄,用乙酸锌溶液滴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。
2.1.2.5 分析结果的表述
  二氧化钛的含量以其质量百分比表示,按式(5)计算:
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)
式中: ——试样中二氧化钛的百分含量,%;
——加入EDTA 标准溶液的体积,mL;
——滴定时消耗乙酸锌溶液的体积,mL;
——   滴定空白溶液时消耗乙酸锌溶液的体积;
a——每毫克乙酸锌溶液相当于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;
c——EDTA 标准滴定溶液浓度,mol/L;
m——试料质量,g;
79.90——相当于以克表示的二氧化钛质量,g。
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两位小数。
2.1.2.6 允许差
   分析结果的允许差在0.25%之内。
2.2 发射光谱法
2.2.1 测定元素及测定范围列于表1。
测定元素
测定范围
0.01~1
0.03~3
0.1~10
0.03~3
0.03~3
0.003~0.3
0.03~3
0.03~3
0.03~3
0.003~0.3
2.2.2 原理和方法提要
2.2.2.2.1原理
   气态原子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过程中,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,当分析条件固定,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较低时,其谱线强度与该元素在试样中的浓度成正比。
2.2.2.2 方法提要
   用氢氟酸分解试料,用半转移法将试料溶液移至一对平头电极上,蒸干。采用内标法,以钯元素作内标元素。用交流电弧激发试样,用摄谱分析法测定。
2.2.3 试剂和材料
2.2.3.1 氢氟酸:高纯,40%(V/V)。
2.2.3.2 氢氟酸:40%(V/V)。
2.2.3.3 甘露醇[CH2OH(CHOH)4CH2OH]。
2.2.3.4 甘露醇溶液:甘露醇含量5g/L。
2.2.3.5 盐酸:高纯。
2.2.3.6 硝酸:高纯。
2.2.3.7 钯内标溶液:
2.2.3.7.1  钯内标浓溶液:钯浓度为1g/L。
   称取0.1000g海绵钯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,置于15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2mL盐酸,1mL硝酸微热溶解后蒸发至近干,加数滴水,然后滴加约 1mL盐酸。再次蒸发至近干,加少量水,再加约7mL盐酸,待盐类溶解后,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2.3.7.2 钯内标稀释液:钯浓度为20mg/L。
  取2.0mL钯内标溶液,置于100mL容量瓶中,加入10mL盐酸,0.1g氯化钾(光谱纯)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2.3.7.3 钯内标稀释液:钯浓度为20mg/L。
  取5.0mL钯内标浓溶液,置于250mL容量瓶中,加入24.5mL盐酸,0.25g氯化钾(光谱纯),1.25g甘露醇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2.3.8 混合标准溶液
2.2.3.8.1 铝标准溶液:铝浓度为1g/L。
称取0.2500铝粉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,置于150mL烧杯中,加入少量水并加入25于80~1000C电炉上溶解,完全溶解后冷却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2.3.8.2 硼、镁、钙、钛、铁、钴、镍混合标准溶液 :硼浓度为0.1g/L,其余元素均为0.3g/L。
  称取0.1429g硼酸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0.1244g经8000C灼烧至恒重的氧化镁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0.1872g经105~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碳酸钙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0.4042g氟钛酸钾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0.1072g经105~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三氧化二铁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0.0750g钴海绵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0.0750g镍海绵(光谱纯),精确至0.0001g;置于15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少量水,分数次共加入75mL盐酸于80~900C电炉上溶解,完全溶解后冷却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2..3.8.3 铜、锰混合标准溶液:铜锰浓度各为0.03g/L。
   称取0.4164g经105~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四氧化三锰(光谱纯),精确
0.0001g;0.3753g经105~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氧化铜(光谱纯),精确
0.0001g;置于15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少量水和10mL盐酸,微热溶解后冷却,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取此溶液5.0mL溶液,置于500mL容量瓶中,用10%盐酸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2.2.3.8.4 混合标准系列溶液:
a.第一级标准溶液:
铝  300mg/L
镁、钙、钛、铁、钴、镍  各30mg/L
硼  10mg/L
铜、锰  各3mg/L
钯  20mg/L
分别取15.0mL铝标准溶液(2.2.3.8.1), 5.0mL两种混合标准溶液(2.2.3.8.2)、(2.2.3.8.3)置于50mL容量瓶中,加入1mL钯内标溶液,0.05g氯化钾(光谱纯),0.25g甘露醇,用钯内标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b.第二级标准溶液:
铝  90mg/L
镁、钙、钛、铁、钴、镍  各9mg/L
硼  3mg/L
铜、锰  各0.9mg/L
钯  20mg/L
取15.0mL第一级标准溶液(2.2.3.8.4中a项),置于50mL容量瓶中,用用钯稀释至刻度。
   c. 第三级标准溶液由第一级标准溶液用钯稀释液稀释10倍。
   d. 第四级标准溶液由第一级标准溶液用钯稀释液稀释100倍。
   e. 第五、六级标准溶液由第三、第四级标准溶液分别用钯内标稀释液稀释10倍。
注:①上述标准溶液和混合标准系列溶液均贮存于聚乙烯塑料瓶中。
②标准系列级差浓度和内标元素加入量,可根据不同仪器适当改变。
2.2.3.9 封闭剂:聚苯乙烯,浓度为10g/L。
称取约1g聚苯乙烯(分析纯)置于玻璃瓶中,加入100mL乙酸乙脂(分析纯)溶解。
2.2.3.10 显影液
A液:硫酸对甲胺基苯酚(米吐尔)2g/L,无水亚硫酸钠52g/L,对苯二酚10g/L;
B液:无水碳酸钠44g/L,溴化钾2g/L;
使用时A、B液按1+1混合。
2.2.3.11 停影液:3%~6%冰乙酸溶液;
2.2.3.12 定影液:硫代硫酸钠400g/L,无水亚硫酸钠25g/L,冰乙酸8×10-3%(v/v);
2.2.3.13 高纯水:二次交换水;
2.2.3.14 石墨电极:光谱纯,直径6mm;
2.2.3.15 感光极:紫外Ⅱ型;
2.2.3.16 铂坩埚;
2.2.3.17 有机玻璃操作箱(附红外灯);
2.2.3.18 石墨分解箱:高纯石墨。
2.2.4 仪器、设备
2.2.4.1 发射光谱摄谱仪:三透镜照明系统棱镜或光栅摄谱仪;
2.2.4.2 交流电弧发生器:380V,8A;
2.2.4.3 测微光度计:灵敏度2.5×10-3A/mm/m,振动周期约等于1s;
2.2.5 样品
2.2.5.1 试验室样品
   供检验用的石英玻璃及高纯石英玻璃样品,须保持表面清洁,不得有涂写和污物划痕,水晶原料和硅石采样须均匀。样品质量不少于50g。
2.2.5.2 试样
   按2.1.1.3.2步骤进行。
2.2.6 分析步骤
2.2.6.1 试料
   称取约0.2g试样,精确至0.0001g,置于铂坩埚中,平行三份。
2.2.6.2 空白试验
   除不加试料外,采用与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、试剂和用量,进行平行操作。
2.2.6.3 测定
2.2.6.3.1 在盛有试剂的坩埚中,加入0.1mL甘露醇溶液和少量水润湿。将坩埚放在石墨箱的栅极上[箱底预先加入150mL氢氟酸(2.2.3.2)和1g甘露醇],盖上箱盖。分别于箱的上、下部用电炉加热,保持箱内温度105~1100C 2.5~3h[若用高纯氢氟酸直接分解试料,加3~4mL氢氟酸(2.2.3.1)于坩埚中,坩埚加盖,用电炉加热约1.5h]待试料完全分解后,取出坩埚于80~1000C电炉上蒸发至干,冷却。
2.2.6.3.2 加入0.2mL钯内标稀溶液于坩埚中浸取残渣。吸取0.1mL此溶液移至涂有一滴封闭剂的一对平头电极顶端,在红外灯下蒸发至干,待摄谱。
2.2.6.3.3 分别取0.1mL混合标准系列溶液移至一系列涂有一滴封闭剂的一对平头电极顶端,在红外灯下蒸发至干,待摄谱。
2.2.6.3.4 将标准系列溶液、试料与空白按下述相同摄谱条件摄于同一谱板上。
2.2.6.3.5 摄谱条件:用发射光谱仪摄谱,其狭缝及中间光栅根据仪器型号自定。交流电弧8A,暴光30s(不预燃)。
2.2.6.3.6 将摄好的谱板在20±10C的条件下,显影4min,停影15~20s,定影10~20min,水洗约20s,晾干。
2.2.6.3.7 用测微光度计测量分析线对的黑度。
2.2.6.3.8 分析线和内标线
2.2.6.3.8.1 分析线(nm)
   B I249.77;Mg 1277.98;Al I266.03;Ca II317.93; Ti II308.80;
   Mn I279.82;Fe II259.95; Co I304.40;Ni I305.08;Cu I127.39。
2.2.6.3.8.2 内标线(nm)
   Pd I302.79
2.2.6.4 工作曲线的绘制
   用2.2.6..3.7中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分析线对的黑度值与标准溶液浓度值绘制ΔW-lgC工作曲线。
2.2.7分析结果的表达
2.2.7.1分析结果以百分含量(%)表示。
2.2.7.2 分析结果按式(6)计算:
 
 
 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)
式中: ——试样中待测元素的百分含量,%;
    ——试料中待测元素的实际含量与空白值之和,μg;
    ——空白值,μg;
m——试料的质量,g。
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两位小数。
2.2.8 精密度
不同含量范围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列于表2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2
含量范围
mg/L
相对标准偏差
%
10~30
≤10
1~10
≤20
0.1~1
≤25(B≤15)
〈0.1
30
表2的相对标准偏差按式(7)计算: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)
式中: ——相对标准偏差,%;
      c——平均浓度,mg/L;
      d——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,mg/L;
      n——测定次数。
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两位小数。
2.3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
2.3.1 测定元素及测定范围列于表3。有争议时,以此方法为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3
测定元素
测定范围
测定元素
测定范围
5~100
2.5~50
5~100
2.5~50
5~100
2.5~50
5~100
5~100
5~100
5~100
2.5~50
5~100
2.3..2 原理
气态原子呢每个够选择吸收特定波长的光,其吸收程度与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成线形关系。
2.3.3 试剂和材料
2.3.3.1 氢氟酸:高纯。
2.3.3.2 盐酸:高纯。
2.3.3.3 硝酸:高纯。
2.3.3.4 硝酸溶液:1%(v/v),用时用硝酸(高纯)现配。
2.3.3.5 混合标准溶液。
  1. 铝标准溶液:铝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铝屑(99.999%)1.0000g,精确至0.0001g,置于200mL的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盐酸20mL硝酸5mL,加热溶解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加入80mL盐酸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b. 铁标准溶液:铁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铁丝(光谱纯)1.0000g,精确至0.0001g,置于200mL的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硝酸(1+1高纯)30mL,加热溶解后,加热至近干赶尽二氧化氮,加20mL盐酸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加入80mL盐酸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c.镁标准溶液:镁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于8000C灼烧至恒重的氧化镁(光谱纯)1.6580g,精确至0.0001g,置于200mL的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20mL高纯水再慢慢加入加20mL盐酸,待完全溶解后,加热至近干赶尽二氧化氮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d. 钙标准溶液:钙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105~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碳酸钙2.4972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20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20mL高纯滴加盐酸(1+1,高纯)至完全溶解,再过量10mL盐酸,煮沸除尽二氧化氮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   e. 钛标准溶液:钛浓度为1 mg/m L。
 称取钛粉(光谱纯)1.0000g,精确至0.0001g,置于200mL的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100mL盐酸,加热至完全溶解后冷却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10%盐酸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f. 镍标准溶液:镍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氧化镍(光谱纯)1.2726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20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15mL盐酸和5mL硝酸,加热溶解,加热赶尽二氧化氮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g. 锰标准溶液:锰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1100C烘干的四氧化三锰(光谱纯)1.3884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20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少量的高纯水和30mL盐酸,微热溶解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h.钴标准溶液:钴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1100C烘干的四氧化三钴(光谱纯)1.3620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20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20mL高纯水和25mL盐酸,加热溶解。如溶解缓慢又蒸发至近干,可适量补加盐酸。完全溶解后冷却,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i.铜标准溶液:铜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氧化铜(高纯)1.2518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20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少量的高纯水和30mL盐酸,微热溶解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j. 锂标准溶液:锂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碳酸锂(高纯)5.3252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50mL高纯水,20mL硝酸(1+1高纯),溶解后加热煮沸除去二氧化碳,冷却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k. 钠标准溶液:钠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6000C烘干不少于1h的氯化钠(光谱纯)2.4520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50mL高纯水,20mL硝酸(1+1高纯),溶解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l. 钾标准溶液:钾浓度为1 mg/m L。
称取经6000C烘干不少于1h的氯化钾(光谱纯)1.9072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入50mL高纯水,20mL硝酸(1+1高纯),溶解后移至1000mL容量瓶中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m.混合标准溶液:
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μg/ m L
铁、镁、钙、钛、锂、钠、钾       10μg/ m L
镍、锰、铜、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μg/ m L
分别吸取a项得到的铝标准溶液400 m L;b项~e项得到的铁、镁、钙、钛标准溶液和j项~l项得到的锂、钠、钾标准溶液各2.00m L;f项~i项得到的镍、锰、钴、铜标准溶液各1.00m L置于200m L容量瓶中,加入4m L 硝酸,冷却后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n.标准系列溶液
分别取m项得到的混合溶液0.10, 0.20, 0.40, 0.60, 1.00, 1.40, 1.80, 2.00, 4.00, 6.00,m L置于200mL容量瓶,加如2mL硝酸,用高纯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此溶液浓度:铁、镁、钙、钛、锂、钠、钾分别为5,10,20,30,50,70,90,100μg/L;镍、锰、铜、钴分别为2.5,5,10,15,25,35,45,50μg/L;铝分别为10,20,40,60,100,140,180,200,400,600μg/L。
2.3.3.6 高纯水:二次交换水。
2.3.3.7 铂坩埚
2.3.3.8 石墨分解箱:高纯石墨。
2.3.4 仪器、设备
2.3.4.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。
2.3.4.2铁、镁、钙、铝、钛、镍、锰、铜、钴、锂、钠、钾空芯阴极灯。
2.3.4.3 电炉:2000W。
2.3.5 样品
2.3.5.1 试验室样品
    按第2.2.5.1步骤进行。
2.3.5.2 试样
按第2.1.1.3.2步骤进行。
2.3.6 分析步骤
2.3.6.1 试料
   称取0.05g~0.1g经105~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试样(视杂质含量而定),精确至0.0001g;置于铂坩埚中,平行三份。
2.3.6.2 空白试验
   除不加试料外,采用与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、试剂和用量,进行平行操作。
2.3.6.2.1 试料溶液
   向装有试料的铂坩埚中滴加少量高纯水将试料润湿,再加2~3mL氢氟酸,将铂坩埚置于石墨分解箱中的栅极上,盖上坩埚和石墨分解箱盖,将石墨分解箱放在电炉上加热,电炉电压调在100~130V(视环境温度而定)。经1.5h后取出坩埚,放在不透明石英板(或石棉网)上缓慢加热蒸发至干以赶尽氢氟酸。取下坩埚冷却后,加入10mL硝酸溶液,待完全溶解后摇匀,待测。
表4仪器工作条件1)
仪器参数元素
波长nm
 
狭缝nm 
灯电流m A
干燥温度0C
灰化温度0C
原子化温度0C
处理温度0C
248.0
0.2
30
110
1000
2700
-
285.0
0.7
6
110
900
2700
-
422.7
0.7
10
110
1100
2700
-
309.3
0.7
25
110
1400
2700
-
365.3
0.2
35
110
1400
2700
2800
232.0
0.2
25
110
1100
2700
-
279.5
0.2
20
110
1000
2700
-
324.7
0.7
15
110
900
2700
-
240.7
0.2
15
110
1100
2700
-
670.8
0.7
15
11
900
2700
-
589.5
0.7
8
110
850
2600
2700
766.5
0.7
8
110
850
2600
2700
注:1)表中各参数只适用于这种仪器,其他仪器应另定。
按表4所示参数设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玉的工作条件,根据试料溶液测定的元素浓度范围选三个混合标准溶液(2.3.3.5),自动校对仪器。将空白溶液、试料溶液编好程序,依次测定空白溶液和试料溶液中的铁、镁、钙、铝、钛、镍、锰、铜、钴、锂、钠、钾的浓度值。当光谱仪不能进行自动校准时,可测定空白溶液和试料溶液中各元素的吸光度。再由2.3.6.4中得到的浓度-吸光度(C-A)工作曲线查出空白溶液和试料溶液中各元素的浓度值。
2.3.6.3.3 紧密内插法
按表4所示参数设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工作条件,将待测溶液、空白溶液、标准溶液编好程序,采用紧密内插法测定铁、镁、钙、铝、钛、镍、锰、铜、钴、锂、钠、钾的吸光度。
2.3.6.4 工作曲线的绘制
按2.3.6.3.2步骤测定标准系列溶液中的铁、镁、钙、铝、钛、镍、锰、铜、钴、锂、钠、钾各元素的吸光度。然后用标准溶液的浓度与其测得的吸光度绘制浓度-吸光度(C-A)工作曲线。
2.3.7 分析结果的表述
2.3.7.1 分析结果以百分比含量(%)表示。
2.3.7.2 工作曲线法:
用工作曲线法测定时,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按式(8)计算:
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)
式中: ——被测元素百分含量,%;
——样品溶液中被测元素浓度,μg/ L;
——空白溶液中被测元素浓度,μg/ L;
V——试料溶液的体积,m L;
  ——试料质量,g。
2.3.7.3 紧密内插法:
   用紧密内插法测定时,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按式(9)计算: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9)
式中: ——被测元素百分含量,%;
       、 ——两份标准溶液的浓度,μg/ L;
      、 ——两份标准溶液的吸光度;
      ——试料溶液的体积,m L;
       V——试料溶液的体积,m L;
       ——试料质量,g。
2.3.7.4 工作曲线法和紧密内插法所得结果均应表示至两位小数。
2.3.8 精密度
   不同含量范围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列于表5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5
含量范围mg/L
相对标准偏差%
10~100
≤5
1~10
≤10
0.1~1
≤15
0.01~0.1
≤20
2.4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
2.4.1 测定元素
钠、钾、锂。
2.4.2 原理
参见2.3.2。
2.4.3 试剂和材料
2.4.3.1 氯化铯:光谱纯。
2.4.3.2 氢氟酸:高纯,40%(v/v)。
2.4.3.3 氢氟酸: 40%(v/v)。
2.4.3.4 硝酸溶液:1%(v/v)用时用硝酸(高纯)现配。
2.4.3.5 锂、钠、钾混合标准溶液:锂、钠、钾浓度均为1g/L。
a.混合浓度标准溶液:锂、钠、钾浓度均为1g/L。
称取经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碳酸锂(光谱纯)1.3308g,精确至0.0001g;经6000C灼烧不少于1h的氯化钠(光谱纯)0.6355g,精确至0.0001g;经6000C烘干不少于1h氯化钾(光谱纯)0.4768g,精确至0.0001g;置于同一个15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加少约50mL、硝酸5mL溶解,加热煮沸除去二氧化碳,冷却后移至250mL容量瓶中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b.    混合稀标准溶液:锂、钠、钾浓度均为10mg/L。
吸取浓度为1g/L的锂、钠、钾混合浓标准溶液10.0m L,置于1000mL容量瓶中,加入20mL硝酸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
c.    氯化铯(消电离剂)溶液:氯化铯浓度为4g/L。
称取1g氯化铯置于150mL石英玻璃烧杯中,以水溶解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,加(1+1高纯)硝酸5mL,用水稀释至刻度,摇匀。将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d.  标准系列溶液:锂、钠、钾浓度分别为0.025,0.05,0.10,0.20,0.30,0.40,0.50g/L。
吸取混合稀标准溶液0.50,1.00,2.00,4.00,6.00,8.00,10.00m L分别置于200mL容量瓶中,各加入氯化铯溶液20m L,用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,摇匀,移入聚乙烯塑料瓶中贮存。
2.4.3.6 高纯水:二次交换水。
2.4.3.7 铂坩埚。
2.4.3.8 石墨分解箱或石墨罩:高纯石墨。
2.4.4 仪器、设备
2.4.4.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。
2.4.4.2 锂、钠、钾空芯阴极灯。
2.4.5 样品
2.4.5.1 试验室样品
   按2.2.5.1步骤进行。
2.4.5.2 试样
   按2.1.1.3.2 步骤进行。
2.4.6 分析步骤
2.4.6.1 试料
   称取1.000g经1100C烘干不少于2h的试样(视杂质含量而定),精确至0.0001g,置于铂坩埚中,平行三份。
2.4.6.2 空白试验
   除不加试料外,采用与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、试剂和用量进行平行操作。
2.4.6.3 测定
2.4.6.3.1 试料溶液
  向装有试料的铂坩埚中,加少量水润湿。将坩埚放在石墨箱的栅板上[箱底预选家污辱200m L氢氟酸(2.4.3.3)]盖上箱盖。分别于箱的上、下部用电炉加热,保持箱内温度105~1100C、4~5h[若用高纯氢氟酸直接分解试料,加7~10mL氢氟酸(2.4.3.2)于坩埚中,将坩埚置于设有石墨罩,温度为80~1000C的电炉上],蒸发至干,取下坩埚冷却后,加入硝酸溶液约10m L,于电炉上加热使其残渣完全溶解,冷却,用塑料吸管移入25容量瓶中,加入氯化铯溶液2.5m L,以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,摇匀,待测。
2.4.6.3.2 仪器工作条件
表6
仪器参数元素
波长nm
狭缝nm
灯电流m A
燃烧器高度mm
空气:乙炔
V:V
燃烧器旋转角
标尺扩展倍数
670.8
0.1
3
6
3.5:1
零位
7
589.0
0.1
2
8
3.8:1
零位
5
766.5
0.1
4
5
3.5:1
零位
6
 
2.4.6.3.3 测试方法
   将待测溶液、空白溶液、标准溶液编好程序,按表6所列的仪器工作条件,采用紧密内插法测定锂、钠、钾的吸光度。
2.4.7 分析结果的表达
2.4.7.1 分析结果以百分含量(%)表示。
2.4.7.2 分析结果按式(10)计算: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0)
式中: ——试样中待测元素百分含量,%;
、 ——两份标准溶液的浓度,μg/ L;
        、 ——两份标准溶液的吸光度;
       ——试料溶液的体积,m L;
        V——试料溶液的体积,m L;
     ——试料质量,g。
2.4.8 精密度:相对标准偏差10%~15%(含量为0.50~10.0g/L)。
关于网站  |  普通版  |  触屏版  |  网页版
06/16 08:24
首页 刷新 顶部